

图片为论坛现场。本版图片均为主办方提供
编者按
今年是范长江先生西北考察并发表《中国的西北角》90周年。1935年,青年记者范长江以笔为戈,深入西北前线,首次客观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状况与抗日救亡主张。两年后的1937年11月8日,在烽火连天的上海,范长江与同仁共同创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奠定中国记协的历史基石。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文字唤醒民众,以担当擎起旗帜,彰显了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的初心使命。
从战火年代的铅与纸,到智媒时代的云与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体形态迭新嬗变。然而,新闻人对真实的坚守、对社会的责任、对历史的记录始终未改。值此历史节点,中国新媒体大会首次设立青年论坛,以“智媒时代 青年担当”为主题,聚焦青年媒体人在技术浪潮中的本色坚守与传承创新。论坛以新锐视角“出新意”,以青春话语“接地气”,以榜样风采“漾青春”,为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注入了青春动能。
——————————
当一名“抗造户外达人”记者、一名追求“留量”的评论员和一名与土地有“过命交情”的导演同台分享,当代青年看到的不仅是智媒时代的创新,更是青年媒体人对内容为本的追求。
“读者!你听我说啊!别取关啊!”人民日报社记者王梓在台上模仿着自己作为“赛博E人”的日常呼喊,引来全场笑声。
这名7年前拧瓶盖都算力量训练的女记者,如今能扛着10斤设备奔跑一公里,她的“健身房”就在新闻现场。
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智媒时代 青年担当”青年论坛上,王梓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媒体人齐聚一堂,分享他们在媒体融合最前沿的实践与思考。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以“智能聚力 系统变革”为主题,聚焦“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提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重要任务,全面展示新闻战线积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新闻精品创作、培育高水平全媒体传播人才队伍的成果经验。
在“智媒时代 青年担当”青年论坛上,一批80后、90后媒体人生动诠释了青年一代的担当与创新。他们既是技术的驾驭者,能灵活运用AI、直播等新工具提升传播效能;更是内容的坚守者,深入新闻现场,用“动态采访法”记录真实,以“微观叙事”传递温度,追求有思想深度的“留量”而非简单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记协首次举办青年论坛,是连接红色传统与智媒未来的重要举措。其继承了1937年“青记”在战火中为民族呐喊的担当精神,在新的时代节点,为青年媒体人搭建了交流平台。
论坛“智媒时代 青年担当”的主题,精准回应了技术变革对行业的深刻影响。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励青年一代既要有掌握运用AI等新技术的“智能力”,又要坚守深入现场、服务人民的“老传统”,推动他们从追求“流量”转向创造有思想深度的“留量”。这为培育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注入青春动能。
青年记者的现场蜕变
“领导担心我,‘这么接地气的内容,小王行不行啊?’我说‘太行了领导,我下次采访带把瓜子,两腿一盘就开唠,这不是我的工作区,这是我的舒适区’。”王梓的讲述引发全场共鸣。
她分享了拍摄抖音网红李福贵的经历。跟着这名卖豆腐的河南姑娘跑了两天,第一天走了两万步,第二天凌晨4点出发,卖了15个小时豆腐。“铁人三项一共8个小时,加一个卤豆腐,福贵让他们3个小时都能拿冠军。”王梓幽默地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记者庄晓莹的分享则带着高原的寒气。她回忆登上5592观察哨的经历:“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可(哨所)那里气温已跌破零下20摄氏度,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她跟随战士巡逻,在含氧量不足内地50%的环境下,每走一步都艰难无比。
这名被网友称为“铁翼飞旋”的军事记者,5年来的采访足迹从东南沿海的战舰甲板延伸到西北戈壁的导弹阵地。她的分享让人们看到,智媒时代,青年记者依然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抵达现场。
江西省吉安市融媒体中心的范小勇发明了“动态采访法”——在颠簸山路上边吐边记笔记。他笑着回忆:“被采访的学生跟我说,‘我讲得这么无聊吗,感觉你都要睡了。’”基层记者的辛酸与乐观,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
新华社音视频部的胡函博提出,全媒体记者应是“六边形战士”。去年7月,他在洞庭湖决堤现场进行了95分钟脱稿直播,“即便手中无稿,也要心中时时有稿”。他认为,这来自对现场的充分了解,来自日积月累的训练。
新华日报评论员袁媛从“后厨”走向“前台”,创办个人视频评论栏目。第一次站在镜头前,她紧张得手心出汗,台词磕绊。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观众要的不是完美的表演者,而是可信的袁媛。”
她分享了一次成功的现场评论经验。“苏超”冠军之夜,尽管泰州队夺冠出乎意料,尽管现场欢呼声让她听不见自己说话,但她一气呵成完成评论。“确定性的准备成为应对不确定因素的最大底气。”
湖南卫视节目中心的任洋分享《声鸣远扬2025》的创新实践。这档节目联合六家卫视和两大视频平台,开创“联播+联选”模式,打破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的界限,让音乐真正实现全域打通。
技术正在重塑内容创作边界。继来之(厦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陈铎展示了AI如何赋能主流媒体内容创新。“AI能处理80%的执行劳动,使创作者专注20%的情感与艺术核心,最终迸发200%的创意能量。”他同时强调,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内容内核。
内容价值的理性回归
新京报编导李媛用一句歌词概括她的工作:“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她的栏目《容我想想》专注挖掘反常识的真相。在云南山村调研“月经贫困”时,她发现活动室最不缺的就是卫生巾,因为这个话题太深入人心,企业一做慈善就捐卫生巾。
“我们要留量,而非简单追求流量。”袁媛表示,党报视频评论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深度。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系列中,他们用新四军节约增效的历史故事开篇,把政策讲得有趣有料。
北京二咖传媒合伙人王睿分享了让中国文化“酷酷地被世界看见”的实践。他们带NBA球星德里克·罗斯体验中医,带网红IShowSpeed感受重庆烟火气。“文化传播不是展示‘不同’,而是找到‘相同’。”
新疆伊宁市融媒体中心的夏克拉·迪力木腊提讲述了创办英文栏目《伊宁知夏》的经验。通过“微观叙事”与“人文视角”,让海外网友看到鲜活的新疆日常。一条关于汉家公主纪念馆的视频被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转发,展现了文化软实力的力量。
湖南天择城旅文化的导演黄桢杨分享了创作《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的经历。在“娱乐之都”长沙推出红色戏剧,最初备受质疑。她坚持不做“手撕鬼子”式的加工,因为“那段意气风发的历史不用加工,仅仅还原就足以打动人心”。
她把剧场变成充满互动的“青春学园”。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一起上课的同学,“谁敢不好好看戏,我直接让他上台回答问题”。一位法国来的观众将剧中的海报带回去贴在了家里的冰箱上。
庄晓莹认为,智媒时代既要讲“好故事”,也要讲好故事。在2024年中国航展上,她爬上炮车顶,用自己和炮塔的体型差,让“155毫米口径”这个抽象数据变得直观。这种“让专业内容通俗化”的创新,让军事报道更加贴近年轻人。
媒体责任的当代诠释
从事调查报道15年的中国青年报社江苏站站长李超分享他的故事。去年他报道了贩卖“上头电子烟”的案件,涉案年轻人从看守所出来后联系他,说行李丢了,没衣服穿。他二话没说转去200元。后来这个年轻人戒了烟,交了女朋友,说“就想好好上班”。
“我的报道没有毁了他,而是挽救了他,这可能比任何奖项都来得有意义。”这句话道出了建设性舆论监督的真谛——不仅是发现问题,更要推动问题解决,给予当事人重新开始的机会。
夏克拉讲述了拍摄《奴尔泰的冬牧场》的经历。她没有刻意渲染诗意,也没有夸大艰辛,只是真诚呈现边疆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从容行走。这种朴素的记录,打破了关于新疆的一个个僵化标签。
范小勇认为,真正有用的报道不仅要“切口小”,“肉也要切小”。他采访偏远山区幸福食堂,不写“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体系”,而关注“老人牙口不好,肉切小点”这样的细节。这种从民生视角切入的报道,才能真正改善百姓生活。
论坛结束时,王梓的话仍在会场回荡:“所谓新闻理想,从来不是站在高处喊口号,而是蹲下来听普通人说话;所谓国际传播,也不是讲多么宏大的道理,而是把中国的温暖打包成故事,让世界看见。”
这些80后、90后媒体人用实践证明:智媒时代的青年担当,是既能玩转新技术,又能坚守老传统;既获得流量,更创造留量;既胸怀全球视野,又不忘田间地头。
正如袁媛所说:“媒体变革的浪潮奔涌向前,但党报的使命从未改变——只是表达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在长沙这座媒体融合创新的热土上,青年媒体人正在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确认过眼神,你我都是复兴路上赶路人”的共同信念。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青年论坛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承办。
——————————

做有“笔杆”有“网感”的全媒体记者
真正的全媒体记者要敢于打破并融合传统的“文字”“摄影”“视频”的分工概念,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在镜头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影像创作能力,同时对互联网话语体系有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可以说是一名“六边形战士”。只有跑过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写过有深度的稿子,体会过拍摄和剪片子的辛苦,感受过作品在流量上的起起伏伏……才能不断走出舒适圈,才能迈向思维层面的“全媒化”。最重要的还有对新闻事业最纯粹的热爱。
新华社音视频部 胡函博

手握话筒的“战士” 讲好强军故事
智媒时代的“青年担当”,是既要懂军事专业,又要懂传播规律;既要有“离战场最近”的坚守,也要有“让专业内容通俗化”的创新。智媒时代给了我们更有力的“武器”,让藏在边关、埋在训练场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很幸运生在一个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的时代,也处在一个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智媒时代。镜头里的故事不仅是新闻素材,更是“强军答卷”。未来,要用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读懂中国军人的牺牲与奉献,读懂中国国防的底气与自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记者 庄晓莹

全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报道有新内涵
建设性舆论监督,是“调查研究”精神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应时代需求,被赋予了监督、警示、建设等新内涵,有助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青少年权益保护有关的监督报道不是简单曝光,而是从人民立场出发推动问题解决。这意味着记者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秉持建设性立场,集合各方力量,提供多元主体对话、协商的平台。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 李超

让文字的力量“看得见”
如果我们不会用视频表达呈现文字的力量,就可能逐渐失去和读者之间的连接。真诚,是屏幕前最动人的语言;人格化表达,是让文字力量“被看见”的第一把钥匙。从“纸端”到“屏端”,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读出来,而是对内容的二次创造。从“流量”到“留量”,是一种价值的坚守,追求流量,但绝不迎合流量。真正的“留量”,源于对内容的敬畏、对受众的尊重、对主流价值的坚守。从文字工作者到镜头前的表达者,变的只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
新华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评论员 袁媛

全域共创 声鸣远扬
从全域选拔、全域传播,到全域共创,《声鸣远扬2025》是一片内容创新的新大陆。我们一直讨论应该怎样去呈现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预选赛到总决赛,我们希望大家在节目里看到选手们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一面。一些民族和美声出身的歌手,他们有最青春的面庞。年轻的选手不重复苦情的叙事,他们有超绝的“活人感”和抽象的勇敢。《声鸣远扬》鼓励这些最“有种”的声音,年轻的观众在看节目时,也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情绪同盟。
湖南卫视节目中心赛道主理人、制片人 任洋

创新方式 向世界讲好新疆故事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转场”这一草原上最壮美的生命迁徙,走进了无数人的视野。去年冬天,我和同事跟随95后哈萨克族小伙儿奴尔泰,亲历了一场72小时现代机械化转场之路,感受到了“第三代”牧民转场中的新变化。现在的转场,不再是生存的挑战,而是生活的升级。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转场,而是一个民族在新时代的温暖迁徙。我们真诚地呈现了一个边疆青年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容行走、将根脉深扎于故土,又将目光投向远方的真实状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融媒体中心 夏克拉·迪力木腊提

AI赋能主流媒体内容创新
AI技术的突破让创作效率上大幅提升,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但AI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与你我共创。在创作中,AI能处理80%的执行劳动,使创作者专注20%的情感与艺术核心,最终迸发200%的创意能量。当AI成为创意的加速器,那些曾经被资源匮乏、创作经验不足、技术门槛所阻挡的好故事、好想法、好创意,终于能够冲破重重障碍,跨越创作的边界。
继来之(厦门)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铎

从看中国到玩中国
我们用最接地气、最年轻、也最“酷”的方式去探索中国故事的新表达:带甲亢哥玩了上海、重庆。从少林武术到川剧变脸,从舞龙舞狮到非遗体验,他一路直播,全网上千万外国网友刷屏留言要来中国;带球星德里克·罗斯玩了广州、成都。在中医馆,医生“望闻问切”,他紧张地笑着说:“中医太神奇了!”那一刻,他不是MVP,而是一个真心好奇中国的普通人。那一刻,中国不再是“遥远的东方”,而是他们亲身体验的生活现场。我们总结了三个关键词:真实、共情、新表达。
北京二咖传媒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 王睿
本版发言根据现场记录摘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